长期 | 价值 | 责任     注册/登录

随身理财

官方微信

招商基金APP

旗下-招商财富 | 帮助中心
首页 > 理财课堂 > 投教基地 > 首席瞭望台

首席瞭望台|2023年把握两条投资主线

2023-01-03

有20位经济学家做了个小调查,总结出来他们最关心的四个问题:通胀、房地产、消费。当然还有疫情接下来的变化和疫情放松的节奏如何把握,特别是对外放松的节奏以及在这个大基础上对经济的影响。您认为大家是否也在关心这些问题?

 

这也是我个人关注的2023年几个核心领域,尤其是消费复苏的节奏和力度,这是2023年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消费复苏很大程度上,仍然和疫情调控政策如何优化有很大关联。

 

 

明年经济走势如何预判?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您看来,“整体好转”要求的大概经济增长率是多少?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大家目前普遍对明年经济增长前景抱有一定期待,您认为明年经济增速会在怎样的区间?

 

我理解这是两个问题。

 

第一个对于明年经济增速:我个人认为是在4.5%-5%这个区间的概率最大。主要考虑是,明年外需确定性下滑,增长主要依靠内需。内需中,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仍在政策下延续发力,对冲地产投资延续下行的影响,同时防疫政策优化之后,消费维持稳步复苏态势。

 

另一个是怎么理解“整体好转”,这对应的是政府对2023年增长设定的目标,我认为在5%左右。这是因为,保持5%的中高增速是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经济稳是基础,经济如果不稳,就业、收入都很难稳得住,一些风险隐患也会可能出现。将目标定在5%有利于新一届领导集体向全社会释放积极信号,并且符合现阶段经济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的趋势,央行测算的十四五期间的潜在增速在5.2%左右。从历史上看,相邻年份之间目标调整不会超过0.5个百分点,今年目标是5.5%,今年也不太可能定在5%以下。“整体好转”可以重点关注消费和房地产投资两个方面,今年前11个月,社零同比下降0.1%,地产投资同比下降9.8%。明年这两个指标需要明显好转,社零回升到5%左右的水平,地产投资控制在下降5%以内。

 

从外贸、消费、投资三驾马车的角度看,哪个将对明年的经济增长贡献最大呢?

 

明年贡献最大的还是消费,从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消费就是经济增长最大的拉动力,这一点不会改变。其次是投资,依然发挥压舱石作用。而外贸由于明年欧美经济衰退风险增加,出口下行压力比较大,对增长正向拉动左右会大幅减弱。

 

中央经济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对于这个提法具体该如何落实呢?

 

消费与投资不同,直接刺激消费的政策手段相对有限。从直接效果来看,向居民部门发放消费券是恢复和扩大消费的直接手段。其中对于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在消费券之外,可以采取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或者补贴。但消费依赖于居民部门拿出“真金白银”,即使有上述政策,具体效果也有待观察。

 

根据西方经济学经典的永久收入假说,居民部门的消费最终取决于永久性收入而非暂时性收入,因此深层次推动消费的逐步恢复和扩大,还需要从根源上解决就业和收入稳定以及预期的问题。

 

今年居民部门储蓄总规模大幅增加,预防性储蓄是主要原因,对应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出的三重压力中的“预期偏弱”问题。一旦经济形势稳定,就业向好,收入回归稳定增长的预期,那么居民预防性储蓄有望转化为消费,从而显著恢复和扩大消费。换句话说,如何稳经济、稳就业、稳收入,解决居民“不敢花钱”的问题,是当务之急。

 

疫情发生以来受到最大影响的就是消费,随着当前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明年消费恢复的前景如何?新十条颁布以后,困扰需求增长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正在淡化,和过去三年比,扩大需求的要求是否会有什么新变化?需要警惕什么风险?

 

消费恢复大方向肯定是没问题的,尤其是防疫政策优化后,线下消费的场景有序复苏,服务类消费整体向好。和过去三年比,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扩大内循环的要求没有变。当然,风险还是居民部门“预期偏弱”的问题,如果居民部门不敢花钱,或者拿储蓄用来提前还贷、收缩资产负债表,那么刺激消费的政策就很难奏效。

 

大件商品对消费复苏起到关键作用,今年汽车消费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明年要抓住哪些重点领域的消费增长机会?政策层面又该如何刺激这些重点领域消费增长?

 

明年消费恢复最快、弹性最大的是服务类消费,得益于线下消费场景的恢复。这里面餐饮、旅游、电影、出行、医疗都非常值得关注。服务类消费的恢复最重要的还是防疫政策的调整优化,其次是居民部门对于疫情的认识,对于反复感染的可能性怎么看待,这有可能会影响居民出行的意愿。这两个方面政策端可以做一些优化和引导。

 

商品消费这一块,今年汽车等大件消费刺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是将一部分未来的需求提前到现在兑现。明年消费增长的重点,我个人认为还是回归传统消费品的升级,比如吃穿用,还有绿色家电、新能源车这些中长期消费升级大方向。政策端刚才也说了,短期就是靠消费券拉动,中长期还是要靠居民收入和信心企稳。

 

大家普遍认为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小,因为目前来看美联储加息背景下,外需偏弱,但是现在也在发生变化,随着通胀得以控制,美联储政策方向可能调转,所以外需是否仍有可能重拾增势?

 

现在来看外需重拾还言之过早,因为欧美经济大概率在明年年中陷入温和衰退,届时美联储政策才有可能转向。个人认为,外需企稳回暖最快也要2023年四季度。

 

大家普遍认为投资可能成为拉动明年经济增长的主要抓手,尤其是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我们有很多重大项目,还有新基建,但是资金会不会成为影响投资的制约因素?意味着更高的赤字率?甚至发一些特别国债?

 

资金不会成为制约因素。从目前来看,政府仍然有加杠杆的能力。比如,2023年专项债额度有望大幅提高,保守估计超4万亿,中性估计在4.5万亿左右,提前批额度也已经下达;3000+3000亿元政策性基建资本金工具有望在2023年继续发挥撬动作用;国常会提出的依法盘活地方2019年以来结存的5000多亿元专项债限额在10月底前发行完毕,预计能够在2023年上半年形成实物工作量。2023年将赤字提升到3%以上难度并不大,但最终还是取决于GDP增长目标设定。特别国债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

 

 

宏观调控政策有何看点?

 

有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趋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怎样去具体解读这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相应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2022年财政和货币政策两者之中,何者斡旋余地相对较大?预期会有哪些稳保之策?

 

2022年需求主要来自于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都是政府在主导,居民部门消费疲弱,需求收缩短期内仍然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供给端仍然面临着能源、原材料供应的冲击,防疫放开后对社会和供给端的冲击也在短期内仍然存在。而经过三年抗疫,居民部门对增长的预期还比较弱,央行三季度城镇储户调查显示居民收入和就业信心指数都处在很低的位置。这更需要政策端继续发力,逐步扭转全社会的预期。

 

2023年财政和货币政策中,财政政策发力的空间和余地大于货币政策。一方面,货币政策仍然受限于发达经济体持续收紧,并且在预期较弱的宏观环境下,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相对受阻,今年M2同比增速持续高于社融就是例证。另一方面,存在资产负债表收缩风险下,政府端主动加杠杆是最好的应对措施,我们不论从赤字率还是准财政工具等多个方面都还有潜在发力空间。

 

可能有的政策,货币政策仍然有降息、降准的空间,财政政策包括提高赤字率、扩大专项债规模、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

 

财政政策还有哪些工具储备?稳增长发力点应该重点在哪些方面?

 

财政政策储备还是较为充足的。中央政府具备加杠杆能力,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国有企业来加杠杆的能力也是有的,此外虽然今年没有提更大规模减税降费,但部分税收减免政策还可能延续使用。

 

2023年稳增长发力的重点就是扩内需。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基建投资,这是政策发力最直接的领域;二是制造业投资,利用这个窗口期进行技术升级改造与绿色改造,以及高技术投资;三是稳就业、促消费,通过稳就业带动收入和预期向好,进而推动经济深层次修复。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发力”这个新的提法,货币政策明年走向您怎么看?今年已经有两次降准和两次调降政策利率,明年降准降息的幅度和频率会超过今年吗?

 

明年货币政策还是以结构性政策为主,总量维持相对宽松,但再进一步宽松的难度很大。这是因为今年货币已经相当宽松了,但是居民和企业部门预期和需求都很弱,宽的效果并不理想。预计明年还是看结构性工具,降准降息的幅度和频率不会超过今年。

 

由于需求不足,今年一直是一个低通胀环境,明年通胀走势如何预判?人们预期2023年,美西方通胀可能在6%左右,此后两年则可能在4%—5%之间。由此回顾过去两年的通胀实情和分析未来三年的通胀预期,是不是我们可以推测,目前抗击通胀的进程仍未过半?是否会影响货币政策操作空间?

 

个人认为,目前西方国家通胀主要是工资增速过快造成的。打破“工资-通胀”螺旋,美国等西方国家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以经济的温和衰退作为代价,即美联储鲍威尔说的“软着陆”。在这一点出现之前,还是“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美联储在通胀出现拐点后还要继续加息的原因。

 

当然,随着人民币汇率回升在“6”字头,国内货币政策面临的外部掣肘在减弱,目前需要警惕的是2023年下半年可能服务类消费价格快速回升带来的通胀,这个点风险需要防范。所以短期来看,货币政策操作空间仍存,而明年下半年还要看国内经济复苏的节奏。

 

中财办在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回应当前热点问题时提到房地产,指出了要充分认识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性。房地产体量大、上下游行业链条长、牵涉面广,对经济增长、地方财政和金融都有较大影响。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新发展阶段转型以及房地产市场在2022年面临了较大的波动和下行之后,被认为金融化、泡沫化的房地产行业未来面临怎样的角色之变?“抓紧研究中长期治本之策”,这个“本”怎么体现?

 

继续坚持"坚持房住不炒",这表明中央对房地产态度总基调没有变化。今年房地产行业相对低迷,前11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近10%,再考虑到对上下游的影响,房地产已经成为今年经济增长的一大掣肘。但即使房地产行业面临困难,决策层也没有再次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未来房地产还是回继续去金融属性。当前的政策目标依然是支持房地产业向新模式平稳过渡,大方向上延续“托而不举”。

 

房地产之“本”,还是如何更好地解决老百姓住房问题。这一点如何走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这也就是国家探索的房地产发展的“新模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围绕“平台经济”只讲了一句,但极其重要。会议提出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对比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主基调,态度掉头了吗?

 

我个人认为可以理解成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形势,平台企业对稳增长稳就业发挥了的积极作用应当予以肯定。今年年中中央对平台企业监管的态度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目前可以说进一步确认了对平台企业监管重点从“红灯”转向“绿灯”。尤其是,7月份中央政治局会议通稿中,并未出现“支持”二字,而在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给与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和国际竞争中提供“支持”,表明决策层期望平台企业在上述三个领域对经济社会发挥更大作用,平台企业有望在2023年迎来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

 

 

大类资产如何配置?

 

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这注定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年份。对普罗大众而言,2023年投资理财时应该如何有所作为,有所不为?

 

目前看2023年整体势头向好,资产配置都大有可为。不过即使如此也要做好风险控制,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建议分散配置,以低风险理财产品为主,在风险可承受的基础上配置权益、商品等资产。

 

大类资产配置方面,有何建议?2023年的主线是什么?

 

2023年把握两条主线:国内经济企稳向好以及美联储政策转向。其中,美联储有望在2023年6月完成本轮加息,加息终点预计在5%。随着本轮加息周期结束,全球风险资产价格最大压制因素即将解除,资本市场有望迎来喘息之机。2023年资产配置可以分为上下半场来看。

 

上半场,以美联储继续加息和国内经济回升为主线,国内资产优于海外资产。优先配置国内权益,其次为国内商品,全球大宗以及债市预计偏弱运行。

 

下半场,以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以及国内经济趋稳为主线,海外资产吸引力有所提升,但国内资产同样向好,全球范围内权益依然优于商品,债券吸引力有所反弹但仍需谨慎配置。可关注原油、黄金、铜等国际大宗品反弹机会,以及2023年四季度美股反弹机会。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资本市场积极反弹予以回应,所以下一步权益类市场的主要看点是业绩修复行情吗?

 

可以这么说,业绩修复的确是反弹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权益市场估值也在较低水平,估值修复也是可以值得期待的。

 

证监会首提“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所以明年会影响相关板块估值表现吗?

 

部分银行及国有上市企业的估值长期、普遍偏低。从行业来看,银行和国有上市企业普遍处于比较成熟行业,低成长性导致估值偏低;从企业生命周期看,银行和国有上市企业普遍处于成熟期,估值也偏低;并且,银行和国有上市企业普遍分红力度比较大,根据PE或者PB估值理论公式,分红行为本身也对估值有抑制。未来,“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以及内外部大环境均有望利好相关中字头板块。一是全球无风险利率水平上行对成长股估值形成了一定抑制,市场投资者开始转向价值股;二是随着增长压力加大,市场对于集中度提升、稳增长政策力度等预期,也相对利好中字头板块;三是部分高分红企业的吸引力得到市场认可和挖掘。

 

在创新驱动的背景下,近年来新能源板块受到资金追捧,这一趋势仍然会延续吗?除此以外,明年哪些板块的表现值得重点关注?

 

从业绩和增速的相对优势来看,新能源板块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在全球能源转型大趋势下,新能源板块政策风险也比较小,有望保持较为旺盛的需求和优势,因此这个趋势有望持续。

 

除了新能源板块外,建议关注几个板块:一个是疫情放开带来的消费复苏机会,推荐医药和食品饮料等机会;二是地产销售、价格底部有望在政策支撑下反转,可以关注地产股及其上下游建材、家电、家居。


 


本资料仅为本公司与渠道、客户沟通交流使用,不构成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资须谨慎